郑州有鱼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405|回复: 69

[综合] 实战验证吃铅量对钓组灵敏度影响

[复制链接]

4

主题

71

帖子

2万

积分

元老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33
发表于 2020-11-30 23: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二探正面水库再次验证吃铅量对钓组灵敏度影响的认识

    几乎绝大多数钓友都普遍认为,吃铅量越少钓组就越灵。这种观念不但来源于从小直观感觉上越轻的物体越容易被移动的丰富经验, 也来自大名鼎鼎的牛顿定理a=F/m,就是同样力的作用下,质量越小的物体加速越快,即越容易被“启动”。

    可是,有很多事实却说明,这个“吃铅量越少钓组就越灵”的判断并不符合实际。比如,很多刚从鱼塘转战水库的钓友应该深有体会。本来在鱼塘用得得心应手的漂铅线钩的搭配,到水库却漂相模糊,钓得怀疑人生了。再比如,冬天有些老师傅出钓,用的漂的尾径较粗才能看清,漂的吃铅量也较大,钓轻口鱼用的钩却较小,一天都看不到几个顿口,却经常漂不见动却提竿中鱼。有时候却能碰上大鱼。

    原因何在?鱼塘水深较浅,一般不超过一米五。而水库动辄钓四五米深。从我的弹性吃铅量公式Q=0.32HS可以看出,绷紧水线需要的最少吃铅量Q是与线号H(大线号数)和钓深S(其实是水线长度,就是钓深减去子线长度再减去漂体入水长度)成正比的。如果用2号大线,在鱼塘钓深1.5米,绷紧水线需要的吃铅量仅仅0.32*2*1.5=0.96克就足够了,1克多吃铅量的漂就绰绰有余。如果去水库钓4米深,绷紧还是2号大线需要的最少吃铅量为0.32*2*4=2.56克!如果还用吃铅1克的漂,那么,你用这1克的铅挂在4米的2号大线下面,从窗户外把线放下去,肉眼可见这个线会盘旋弯绕。而大线到了水里,受水的浮力作用,盘旋长度会缩小,绷紧它需要的吃铅量就会更多。这样的搭配,鱼吸饵的力多数用在使盘旋的水线弹簧伸长上了,使漂尾下降出现鱼口漂相的力就微乎其微。对于钓轻口鱼来说,较少的吃铅量没有绷紧水线导致的鱼口模糊的副作用可以说是尤其明显。
   
    所以,随着钓深增加或者线号加大,而有依据地使用更大吃铅量的漂,不但不会降低钓组灵敏度,反而是保证钓组灵敏度的一个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关于弹性吃铅量公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设计过程原发在海峡钓鱼网,有兴趣的钓友可以移步一览。)

    这个说法可能会使很多钓友疑惑。觉得和直观感觉不符。甚至觉得不合常理。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增加的吃铅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钓组“启动”。

    首先要区分两种受力。

    一种就是光滑平面上放重物m,比如1克。用0.02牛的力去推它,它就会产生0.02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一秒后重物移动1厘米。这个速度近似于轻口鱼吸饵时的鱼口漂相长度。

    另一种受力就是气球下挂重物悬停空气中。重物也1克。用0.02牛的力无论从气球上端往下按还是从重物下端往上托,这个气球和重物的整体的运动与上面那个实验有差别吗?肯定地说,不但有,而且是本质的巨大的差别。这个实验里,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比第一个实验的加速度大的多。
   
    不妨简单对比,推动地面上的100斤的物体比较困难,而用氢气球将这100斤的物体挂起来悬停空气里,三岁小孩子都可以牵着走。
   
    那么,浮漂下带铅坠的钓组就与第二个受力实验本质上完全一样。只是浮力介质从空气变成水。

    从物理常识可知,在空气中悬停的物体,其整体密度就完全等于空气。而在水中悬停的物体,其密度完全等同于水。所以,在水中悬停的漂和铅的整体(先不考虑水线),其密度等于水。密度等于水是什么含义?就是你完全可以把漂铅整体看成全是水!!!即,悬停水中的漂和铅,从质量上来看,实际上就是漂铅总体积那么多的水而已。

    下面据此来对比吃铅量不同的两支漂。

    对于漂1和漂2,不妨假设两漂外形和体积一样。漂1吃铅量1克,漂2吃铅量3克。(实际上很难找到吃铅比如此悬殊的两支漂,这里只是简化对比。)那么,对于这两支漂,直观看上去,漂3吃铅量是漂1的三倍,钓组应该比漂1顿得多。事实上并非如此。漂2和所带的3克铅的总体积只比漂1和所带的1克铅的总体积多了多少呢?只有区区3-1=2克铅的体积。那么,两种搭配的总质量差别是多少呢?就是多出来的2克铅的体积的水的质量。

    下面就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铅的密度是11.3,水的密度是1。多出来的两克铅的那么小的体积的水的质量微乎其微。不妨计算一下。2*1/11.3=0.177,约为0.18克,不到0.2克。

    由于铅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超过十一倍,就使台钓(悬坠钓)中增加的铅重实际对钓组运动的“负面”影响弱化为铅重的不到十一分之一,也就是不到十分之一。比如,从1克吃铅量的漂,换用一个吃铅5克的漂,从影响钓组“启动”的角度来看,只不过是增加了(5-1)/11.3=0.35克而已。

    所以,漂的较大吃铅量对钓组灵敏度的负面影响相当有限。即使是钓轻口鱼,大可放心使用尽量大的吃铅量的漂以保证绷紧水线,这是使鱼口漂相及时准确传递到漂尾出现清晰鱼口漂相的前提。

    另外,漂尾径与钩重的合理搭配即钩目才是钓组灵敏度的决定性因素。相关内容包括全调目公式调钓法都非常繁杂,晦涩难懂,但是结论都简单可行,效果明显。也发在海峡钓鱼网,供有兴趣深究的钓友切磋探讨。

    周末又去正面水库钓了两个白天,收获十五斤,包括一条五斤鲤鱼。旁边多数钓友十条八条,三五条甚至空军的也不少。用的还是伊豆八号,这次用了3号大线,还用吃铅3.7克的漂(钓深约4.5米,减去漂长50,再减去子线长25,水线长为3.75米,0.32*3*3.75=3.6克),采用调平水钓钩目(钓目等于调目加钩目)的调钓法,在冷得人流鼻涕打哆嗦的天气下,鱼口还是相当清晰,收获也算不错。

    这次正面水库的再次探钓,不但验证了我去年终于思考成熟并做实验得出的弹性吃铅量公式的可靠性,同时也验证了钩目理论的威力。在眼神不好需要用较粗尾径的漂时,即使钓轻口鱼,不但不必用小钩,反而用较大的钩以保证钩目达到两目左右,则鱼口漂相仍然清晰。

    当然,钓组搭配和调钓法只是钓技的一部分,做饵料看天气选钓位都是影响鱼获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师饵料做得好,或者独具慧眼,去辄找到鱼道,收获更多,都是我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2

主题

175

帖子

2920

积分

寂寞高手

Rank: 5Rank: 5

积分
2920
发表于 2020-12-1 01: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南京
厉害,这属于理论联系实际出效果了吧

4

主题

71

帖子

2万

积分

元老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06:4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文中    对于漂1和漂2一段里,那个漂3应为漂2。特此更正。

4

主题

71

帖子

2万

积分

元老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06:50: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后会无期 发表于 2020-12-01 01:16
厉害,这属于理论联系实际出效果了吧

感觉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分享给大家,以便探讨验证。

0

主题

504

帖子

6万

积分

元老Ⅱ

Rank: 8Rank: 8

积分
61045
发表于 2020-12-1 08:5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高手在民间呀!太厉害了,硬是把钓鱼搞成物理课了,佩服佩服!

0

主题

3

帖子

9036

积分

元老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36
发表于 2020-12-1 09:3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不但要有吃铝量,不小得说漂的灵敏度。

4

主题

71

帖子

2万

积分

元老Ⅰ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6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09:46: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垂纶待月 发表于 2020-12-01 09:35
不但要有吃铝量,不小得说漂的灵敏度。

浮漂本身其实并没有灵顿属性。而漂铅线钩搭配起来的钓组系统才具有灵敏度。这个问题我也发表在海峡钓鱼网了。

6

主题

3294

帖子

8万

积分

元老Ⅱ

Rank: 8Rank: 8

积分
84004
发表于 2020-12-1 09:5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6

主题

3294

帖子

8万

积分

元老Ⅱ

Rank: 8Rank: 8

积分
84004
发表于 2020-12-1 09:5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好文章,结合实际,有理有据,学习了!

0

主题

9

帖子

5万

积分

元老Ⅱ

Rank: 8Rank: 8

积分
52357
发表于 2020-12-1 09:5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开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豫公网安备 41010202002782号|郑州有鱼 ( 豫ICP备18014990号-2 )

GMT+8, 2025-8-30 22:15 , Processed in 0.0839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